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3的文章

滿足的喜悅,從何而來?

圖片
滿足的喜悅 ,從何而來? 每個人對快樂喜悅都有自己的偏好 !亦有屬於個人追尋的道路途徑順序,不管在路途上面對如何的喜怒哀樂,最終會發現走在自己內在渴望的道路才能時時感受到步步驚喜的自我完成所帶來的滿足的喜悅。 看起來每個人所渴望完成的願望似乎都有一致的指標 ~~ 例如:希望家庭圓滿、希望人生伴侶的鍾情、希望財富豐盛、希望分享愛、希望懂得愛自己、希望事業更上層樓、希望家人身體健康、甚至希望世界和平 …… 等。希望來自每個人對自己人生處在的當下所見的渴望與盼望,每一個選項每個人都無法取捨,也終將會完成。人與人之間之所以不同,瑟琳娜發現 關鍵只在於每個人經驗人生完成的排列順序不相同。 有的人經驗學習從愛自己為起點、有的人經驗從財富豐盛為起點、有的人經驗從事業、有的人經驗從分享愛 …… 等。 不管哪一項為起點, 每一個選項都將因為這個起點的開始之後自然的完成,而且不需要選擇取捨。 每個人的內在都有各自偏好的起點 — 或者我們說靈魂的偏好。偏好無關對錯,僅只是『偏好』。 既然每個人渴望完成的最終將一致,為什麼還會有痛苦?瑟琳娜認為痛苦來自於內在靈魂的自由意志決定權被壓抑,雖然一樣完成了某個希望,但當個人失去自主排序的決定權時,完成希望的喜悅似乎無法帶來內在的滿足,甚至帶來更多的失落。 原來,對滿足的喜悅而言,這些希望在完成的過程並不只是完成這個成果是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這個希望必須來自於個人內在決定的順序,按東方傳統的說法即是『甘願』,『甘願』一個人自覺自願去完成某個大於自己現況的希望 ,因為是自己的內在的渴望,所以過程的經驗不管如何當事者都能甘之如飴,因為是自己想完成的希望,即使過程中有苦,苦也能轉化為樂,轉化為智慧,經過了自己決定的甘願付出完成的希望,為人帶來無法言喻的滿足與喜悅。即使給人重新選擇一次,已經經過那苦的人依然願意再次做出相同的選擇,只為再次經驗那種身心靈的無法言喻滿足!這種滿足的喜悅是個人真正聆聽內在做出的抉擇才能產出,不為他人或現實而改變的一種起點,透過自己的付出為自己帶來自我的完成,為他人帶來希望,也帶動他人找尋自己真正的甘願之處並在生命中經驗願的完成! 一個希望的完成將帶動下一個希望!每個希望都終將完成! 體驗過完成喜悅的人也會希望他人找到屬與自己的希望,尊重並聆聽屬於自己的排序,學會尊重內在的...

混亂世界中的選擇

圖片
和諧的內在看見世界的和諧 ,不和諧的內在看見不和平的世界。 和諧的內在能夠了解『和平』並無法以抗爭的方式而得到『真正的和 平』。 外在世界發生的一切都是緣於個人自覺或不自覺『選擇』之後的結果。 每個人都世界中的一分子,當失衡事件發生時,無論事情是否關己,都是一次 重新選擇與調整自我認知的機會。每個人都應學習負起自己意念選擇,語言選 擇,行動選擇的責任,不管自己的念頭是來自於過去或者當下、未來。 只有一個問題要問 :『這個『我』能更有意識的選擇支持什麼』?是支持 和諧或是不小心支持了其它。 我的思想的內容在這個當下是否支持著『和諧』? 我的語言的內容在這個當下是否支持著『和諧』? 我的行動的內容在這個當下是否支持著『和諧』? 如果你確定了以上,並且為『和諧』盡一己力。你會知道自己該如何覺察自己 的思想選擇,覺察自己的語言選擇,覺察自己的行動選擇。從自己開始延伸到 生活週邊的親朋好友。 沒有任何事情發生在自己的週遭是一種意外,真正的問題在於:『為什麼是你 碰到這樣的事情而不是他人?』失衡之後的你要選擇什麼?是選擇繼續支持和 諧?或者就此放棄和諧的可能性?每個當下都是一次重新決定你如何存在的機 會。 怪罪他人是比較容易的方式,因為自己不用負起責任,但是失衡卻不會因此而 消失,反而同樣的事件會一再的循環在你的世界之中,直到你看清楚自己的思 想、語言、行動是在選擇什麼?直到你重新選擇回到和諧為止。 如果一個人站在高點觀看他人,這人的思想很容易以自己的角度評斷他人,不 自覺的做了一種『選擇』,漸漸的失去包容與尊重的視角,當他自以為自己不 同於那人,生命事件由此開始啟動,因為人類唯有親身經驗相似相同的事件才 能感同身受其中的滋味。生命透過個人親身的經驗讓這個人知道自己並沒有與 自己評斷的那人不同。這時這人將要面臨接受原諒自己曾經評斷的內容,才知 道原來需要『包容』與『尊重』的重要性。 如果一個人站在低點觀看他人,這人的思想很容易陷入比較與自我侷限之中, 不自覺的也做了一種『選擇』,漸漸失去自我負責的生命態度,當他自以為自 己不同於那人,所以負責的事情應由那有能之人去做,自己因為無能而不用盡 力。生命事件也將由此啟動,因為人類唯有親身經驗相似相同的事件才能領悟 自己應如何為自己的生命負起...

練習當主人到底難不難?

圖片
每個人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都在練習『如何』成為一個『創造自己生命經驗的主人』, ( 這裡指的生命經驗僅限於個人喜歡或樂於接受的經驗 ) 。殊不知每個人時時都在創造中,只是有很多經驗不是個人喜歡接受的,卻又很難理解自己怎麼可能創造這樣的不舒服經驗來到自己的生命中。 講到當主人,大家都喜歡!沒有人想當奴隸,這是自然。但如何當一個主人卻有許多神祕又深層的學問在其中!說穿了簡單,要做到與維持當主人覺知卻需要時時下功夫。 2013 年新的紀元開始了,對一般人而言可能沒什麼差別,但在能量上卻與過去有著天壤之別,差別之處在於馬雅人透過時間設計來左右人知覺的遊戲,主動干擾性將告一段落。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個意思簡言之就是:『每個人都將開始經驗由自己感覺情緒的覺知來創造自己未來的生命經驗』!不管是成長速度、領悟的速度、卡住的速度 …… ,在個人的未來生命經驗中,都走向真正的一念到天堂一念進地獄的實際經驗。生命經驗變化的速度將隨著個人知覺浮動。講簡單一點 ,就是你覺得今天心情很好,生活金錢感情各方面很順暢快樂,那明天的一切就是順暢快樂! 反之,你覺得今天很糟,不管哪一項很糟,糟糕的影響了你的情緒,那明天一切就不順暢了起來。一直到你不管情況有多糟,你決定重新感覺到很好,那就重新回到順暢快樂的軌道。 這是學習當自己生命創造良好氛圍的主人的偉大時刻,每個人都實際左右著自己下一個當下的生命經驗,夢境與現實慢慢的在整合,情緒與理性也在整合,世界的頻率正在釋出它隱藏多時多元的各種聲音。花草樹木石頭、蟲魚獸鳥隨著個人的調頻都可以聆聽到牠們的表達。 練習當自己世界的主人,最重要的秘訣就是:『記得保持心的快樂!』快樂是靈魂成長的養分,而不是思考。靈魂成長才會為人帶來領悟的智慧,有很多東西不需要語言的溝通也能夠被明白。只要您能保持快樂即可! 人們多年來已經養成當奴隸的習慣,這裡的奴隸是指我們常常不曉得自己為何負面但仍然受到負面的牽引而行動。我們不知道自己幫自己創造了什麼樣的經驗,即使不知道我們仍要承受自己行動後的結果。 即使過去如此,今天這一刻每個人仍有機會重新創造,可以重新選擇不被負面的感受與情緒牽引,可以選擇快樂的情緒與感受去創造!這是身為創造自己生命經驗的主人可以做到的!沒有理由也不問為什麼就能直接去這樣行動的人是真正的有福之人!不久未來的某個當下...

宇宙的愛沒有理由!人卻還要問為什麼?

圖片
所有不公不義的痛苦都帶領我們更深入的認識那個自己未曾包容過的自己,分裂的視角讓人進入到矛盾的自我對話的混亂循環,內在一番道理的說服卻無法阻止我們做出違反自己的行為。 經過了實際經驗才能一次一次的了解,我們對宇宙的愛認識的有多微小,對自己的完整性認識有多狹隘。承認了無知才有成長的空間,有知本來是協助我們走好人生的道路,但某一刻小我的自以為是卻成為我們最大的障礙,突襲我們未曾發現的層面,再次陷入小我的角度矛盾的憤慨與自我對話,直到新的視角被覺察,重新調整腳步再次重新出發,一次次經驗內在成長的柳暗花明,直到整合了自己同時釋放了外在經驗的失衡。 有的人問道:是不是做什麼或有了什麼 ( 例如 : 拜神,或有靈通經驗?或者有信仰,或者祭冤親 …… 等 ) 就可以一直順利快樂無憂?似乎每件事情都與交換條件有關係的假設問題,就是沒有想理解貪心由誰而起?嗔念由誰而生?癡念是誰在掌控?我慢是誰在呈現?疑心從何而來? 而即使是貪嗔癡慢疑造成的生命經驗都是引領人到順利快樂無憂的線索與指引,透過我們的自覺的不足去發現宇宙無私的愛,找到愛自己的路徑,即使圓滿未至仍能為過程中發生的美好而心存感恩,充滿感恩的去發現自己未曾容許的與原諒的一面。並且重新做下決定與相應的新行動. 宇宙從來不會因為一個人過去有多少錯失,而不允許人有自覺重回到開悟與喜悅順利的道路上! 可是當一個人這輩子有機會領受到這份無私的愛時,卻因為自己要親自面臨承認過去自己所為的錯失而寧願將自己陷入在不配得意識或者受害者意識。 要自我承認無知竟是這樣的困難?寧願堅持錯誤繼續受苦也不願承認錯誤而懺悔?知道的所有道理在這一刻成為自我防衛的工具,自我製造了受困的陷阱卻希望由神佛來協助解脫甚至保障未來一切順暢?是誰在緣木求魚?答案即使眾所皆知,但我們在人生某些時刻總會陷入如此的自我矛盾中。 若能把這些陷入當成線索而不找理由,一個人可以靠自己找到回歸喜悅順暢的道路,宇宙的愛都在!從未離開!隨時等待著自我願意放下或放鬆的時刻,引領我們走向更接近自己的道路,更喜悅!更完整!更順利! 有一天我們終會發現生命的困頓竟是來自於自我的困頓,當自我願意看清自己,沒有人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起心動念, 而動念之處就是問題來源之處,也同時是未曾獲得釋放的解答之處,當自我放棄了堅持他的視角與合理之處,新的領悟就能進入到...

心法"釋"什麼?

圖片
心法是什麼?心法釋什麼 ? 與各位分享瑟琳娜對心法的個人觀點! 『心』  所表達的是一股空性的力量,意味著有一股力量不停的催化我們內在的 各種想妄,有時候是夢想的提醒,有時候是慾望的呈現。 『法』呢!就是讓這些無明而來的種子回歸 到『空』的方法! 心法,無有定法!沒有一個固定的方法的原因是每個人內在深沉的想妄有百百 種,有的想法是來自於久遠的記憶,被一股催化的力量催化至成熟,聚足所謂 的『因緣』, 這個種子終究要釋放它自己,人才能從某種無明 ( 不自主的受到影 響 ) 的狀態得以解脫。 所以心法的第一法是 將久遠的不自主影響得以釋放! 大部分不自主的影響人 的狀態,都是推自己遠離釋放,尋求暫時性的拖延,或者用其他的狀態延後自 己面對釋放。不論理由是什麼, 最終這人的內在不會放過他自己 。 ( 被這個不 自主影響的當事者往往是不自知所謂的不自主,反而更以自主稱道自己的決 定,但最終的結果會讓當事者了解甚麼叫做『業力』。 ) 心法的第二法是 『放下』! 各種妄想中除了夢想的提醒之外,另一種是來自個 人慾望的被引動,被引動的意思是眼見他人有,自己也想要!但卻不見他人曾 經的辛苦耕耘,只學到了皮毛,最後搞得自己東施笑顰,畫虎不成反類犬。 此時需要的智慧即是回歸到:『自己』!不再模仿他人的表象,用心回歸到自 己應在的耕耘之處,『放下』因慾望而來的模糊焦點,相信自己的內在引領走 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 夢想的完成之時,這個種子對人的束縛即不再呈現。人的身心能得到自然的紓 解。 慾望的放下之時,新的種子不再容易進入自己對生命的抉擇之中,生命得以以 更精粹的方式存在。 束縛被釋放之後,才能了解原來束縛是『空相』,束縛原來根本不存在,是自 己障住自己的眼睛。於是『束縛』二字自然入了『空』。 慾望被放下之後,才能了解原來『慾望』是塵染,是自己當了真,原本他人的 耕耘成就本是他人的,怎麼模仿也入不了自己的心,原來是自己的慾望讓自己 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己對自己的真心所望。才了解原來『慾望』帶來的是 『空相』。 在認識自己的道路上有人因為曾經失了『心』,所以找回心! 有人因為慾望的充滿,迷了心。 心法到底是什麼呢? 也許心法可以說是一個人『認識自己是誰』的一條道...

有一種努力很無形--保持喜悅

圖片
有一種努力很無形 ,沒有人看得見,除了自己知道外,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理解這種努力需要多大的力量,她存在一種微妙的平衡中,既要努力又要放鬆,才能真實的 默默地保持喜悅的心 。幫助自己轉換看世界的視角,甚至潛移默化的變化週遭的磁場。 所有經歷過的人就擁有共同的了解-- 這種努力既不能刻意也不能強求,每一個刻意就造成虛假,每個強求就造成壓力,而壓力與虛假會造成一種傷害,他人知道也好不知道也罷,但自己卻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真實的喜悅還是強裝出來的歡樂。 一種帶來充滿踏實的完整;另一種卻是帶來無盡空虛的疲憊。 在隱形中的戰爭 ,除了自己腦中各種光怪陸離的思維,還有著其他人的質疑,與外在不間斷地各種複雜的資訊與聲音。時時增加這場保持喜悅的工作的困難性與挑戰性。 把保持喜悅當成工作保持的過程,我們看見自己的渺小與脆弱,終究會發現自己失敗的次數比成功的多,有時候是自己太用力了,有時候又受到突襲的念頭影響而放棄,種種的失敗就像是一場學習不完的功課 ,喜悅無法靠爭取到來,甚至連努力喜悅都是一種偏執,直到我們領悟需要努力的方向,是看見自己各種偏執的心念,進而透過原諒、透過包容、透過愛去接受釋放這些個人深植腦中的各樣念頭,學著如何接納由內而外各種念頭認知的不完美,從不完美中找到意義,從挫折中發現信念,一步一步地有意識地回到當下。 沉浸入當下,當浸入當下的時刻來到的片刻,我們一次又一次的更接近自己的完整性,此時念頭消失在當下,只有全然的完整輕輕地跟著世界律動,那一刻我們享受到喜悅。是如此的充滿、如此的自在。即使下一刻另一個念頭將把我帶入另一個漩渦,又是另一場奮鬥,也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隨著一次一次的領悟,我們將越來越容易看見自己的偏移,也就越來越容易回歸到喜悅的懷抱。我們漸漸地能夠體悟那個既不能刻意又不能強求的狀態為何。學會更容易保持自己的心,浸入喜悅之中。 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努力才能成功,沒有一個努力比另一個努力來得重要 ,唯一的不同是這個無形的努力,用盡奮鬥等待的喜悅降臨沒有掌聲,沒有勳章的加冕,只有對自己更微細的領悟與認識,與對世界更多的慈悲! 因為了解,學習慈悲對待自己與對待世界,是一場無止盡的學習,自滿只是其中忘記慈悲的狀態,是阻擋下一個喜悅降臨的絆腳石,只是我們需要再更深地去釋放與了解如何慈悲對待的自己! 沒...

花時間討論『已過去的事情』,不如花點時間做靈感想做的事情

圖片
『困在過去』似乎是每個人天天都在經歷的一個經驗,花時間想著過去的人事物說好聽是懷舊,真相其實就是沉溺在遙遠的夢中。 更糟的是沉溺在『別人的故事』裡,麻煩的事情是有的故事內容還很糟糕,讓人聽了也不舒服,甚至當事者自己也是很不舒服的,但即使如此的不舒服有些時候似乎也無法停止這樣的癮頭,一再的重覆下去。 『這個我到底在搞什麼鬼?』似乎有一千萬個理由讓它合理的繼續如此自虐下去,無法停下來想這個問題。 這算是一種跟他人的維繫關係的方式嗎?如果當事者有睜開眼睛看見周遭漸行漸遠,那他應該能夠知道這是個不好的方式。是什麼讓他如此義無反顧的繼續重覆講述自己悲慘的故事?難道他期待創造悲慘的未來?或者他已經放棄認為自己早已沒有未來?卻期待有人能夠拯救他脫離他自己創造的苦海? 我在如此的思考的同時,我必須不諱言地承認我沉溺了,沉溺在他人的故事裡,帶來一陣一陣的恐慌跟焦慮,但在這過程中我卻有了新的發現,我發現當我努力地想要『幫助』或『處理』或『改善』故事中的他人幫他們想出辦法時,我卻不自覺的沉溺在他們創造的痛苦之中,最後我發現原來我是無能為力的。因為那是他們的創造、他們的自由。而自由意志是無法被干涉只能被尊重的,我再一次的新發現,原來我的干涉已經失去了尊重,雖然這干涉包裝著美好的外表,但不過是滿足我的自我而已。 『這一刻我的在做什麼?』我再一次詢問自己,我決定放棄滿足自我那無盡的沉溺,重新拾回對自由意志的尊重。我尊重故事中的主人的選擇,不再積極地強灌入我想展現的幫助,那是他的故事,將有屬於他個人的意義。當我做如是想,這一秒我呼吸到新鮮的空氣,擺脫了沉溺的負擔,重新得到自由的自己,我的自由意志的選擇讓我重新回到自由。 自由的動能與生命力催促我做一件自己的事情,我開始寫下這篇感想,一邊打字一邊重整新的自己,一邊更深化我的領悟。 有趣!真是有趣!原來我們已經習慣用別人的故事填滿自己的當下,以得到片刻的滿足感,卻在不自覺中逐漸喪失自己的自由意志,當進入沉睡太久,生命總有一個力量會想盡辦法喚醒我們,就跟睡覺睡太久一定要醒來一下是一樣的道理。『中斷持續的狀態』似乎藏有一個偉大的秘密,尚待我去發現,去用更精準的文字表達出那個神秘。 若你也花了太多的時間在別人的故事裡打轉,給自己一個機會,花點時間關注自己的靈感並且做點靈感要你做的事情吧!...

接受幸福比面對挫折更需要勇氣

圖片
每個人都渴望追求幸福快樂 ,也樂於學習任何可以協助自己邁向幸福快樂的方法! 可是當腦子開始運轉,不停的思考該如何快樂時,腦中浮現的卻是種種不滿與不足的角度,似乎更大的幸福與更大的快樂需要伴隨更大的『代價』,偏偏此時,困難與不如己意的情況層出不窮,這時生活彷彿暗淡無光,快樂幸福跟自己好像完全扯不上關係。 人很有趣,不足時追求,擁有時又怕失去。於是生命的經驗就在『如何追求』與『害怕失去』中做所有思考與行為,結果當然是不得閒,『快樂與幸福也不知道在何方』。 我在這些年服務的過程中發現,人面對挫折,克服挫折的能力是非常高的,再艱難的事情都有成功者的先例。但是在『接受幸福』的勇氣與『接納』完整性的能力就不一樣了。在幸福感充足的時候,腦子老愛畫蛇添足造成多此一舉的行為,將原本平靜喜悅的人事物又起出新的波瀾。 接受幸福需要大大的勇氣 ,需要這勇氣去擺脫自己的負面想法與外在世界無孔不入的壞消息,要由內而外的肯定『這是一件會發生的事情!不但會發生還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 要學會無中生有的去產生這樣的信任,需要非常大的勇氣去跨越自己內在的障礙。 不是嘴上說說就能做到,也正因為它不容易也才顯得幸福的可貴。但若詢問常常經驗幸福滋味的老鳥怎麼達成這樣的生命經驗?他們的回答通常很精簡扼要,答案標準切中核心卻不足以滿足喜歡長篇大論的大腦,答案是:『不要想太多!就接受!』 就這樣? 是的,就這樣! 沒有別的?不用努力或付出什麼代價?還是 ……( 大腦果然開始一連串的『想太多』 ….) 最大的勇氣就是停止大腦一連串無意義的假設然後去享受創造新的行動! 大部分人帶著充滿傷痛過去歷史的記憶,早已『不相信』到達幸福可以很簡單! 不相信的原因內容百百種,阻礙著幸福經驗的到來。 哈囉!醒醒!朋友,還記得『心想事成』與『吸引力法則』嗎?這是在心想什麼呢? 拿起勇氣擺脫這些過去的包袱吧!只有肯定的思維會帶來正面的經驗!接受過去成為過去吧! 如果你願意讓過去成為過去,新的樂章在這一刻就能展開!幸福一定會飛快的降臨在您的生活之中,當幸福感來臨,下一步,就是切記 Hold 您的大腦,別掉回假設問題想太多的陷阱,只要保持勇氣繼續『接受』新的當下,如此前進,就足夠持續經驗幸福的經驗了! 方法簡單吧! ...

『幫助』者的迷思

圖片
『幫助』 -- 國語辭典釋義: 替人出力 、 出主意或給予物質上 、 精神上的支援。 相似詞 :幫忙、扶助、扶持、協助。 相反詞:『干擾』。 今天特地搬上國語辭典做為文章的開頭,想對一些熱衷於幫助但卻不得其門而入或者好心幫助卻適得其反的朋友們提個醒。 長期在服務過程中遇到最不易溝通的狀況之一,幫助者的搗蛋可以算得上是最難被承認與釋放的。 舉例: 當甲方一直想幫助乙方,乙方卻未曾提出需要甲方的幫助甚至抗拒甲方的幫助,而甲方堅持乙方需要『幫助』時,到底真正需要幫助的是甲方還是乙方? 甲方是真的在協助乙方還是干擾乙方? 甲乙雙方的互動可發生在各種關係之中,親子關係、夫妻關係、朋友關係 …… 等。 關係上的糾葛也由此失衡而起; 若幫助是真正的幫助,關係趨向於平衡與緊密和諧 ;若幫助之名的背後真相是干擾,關係會趨向於緊張壓力與迴避。 大多時候情況是明朗可見的,問題是幫助者的干擾停得下來嗎?事實上在大多時候我們知道位居『幫助者』回應他人的需要,適可而止的支援與協助,是可以帶來雙方更良好的互動!可以確定的是我們都很喜歡那種感覺。但若在一個關係中有人是『位居幫助者上癮』的患者,即使他人不需要協助卻仍要找出對方需要幫助的地方,那就麻煩了。 幫助者在關係中扮演主導的角色,當弱勢的一方尋求協助,幫助者是很好的依靠。但是當弱勢的一方也逐漸強壯不再需要協助時,主導關係的幫助者需要學習信任對方之外,也需要調整對待彼此關係的方式。若主導關係的幫助者調整不過來,也不放手關係中的主導權,就變成變相的以幫助之名,強迫對方處於弱勢,此時原本的善意協助的幫助,瞬間轉變成扼殺彼此之間良好關係的兇手。 沒有人喜歡永遠處於弱勢,反而都喜歡當幫助者,因為當幫助者帶給我們自我精神上的滿足感與成就感,覺得自己是有能的,可以給予的。 問題是沒有人是全能的 , 即使是幫助者有的時候也必須承認自己有某些需要被幫助的需求 ,正因為如此才有所謂的『互相』,互相讓關係得以延續。講白了,就是我需要幫助的時候你協助我,你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協助你,兩方之間的幫助者角色是能夠互換而非有人獨占一角的。如此才能達成真正的『幫助』,而不進入到干擾破壞關係的層面。 在過去累積的諮商過程中,遇見許多在關係中非常樂於付出的『幫助者』,充滿著愛心,擁有許多朋友,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