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故事-真附身,假附身-3
【真附身?假附身?】
在一次K來訪,k的女朋友與我談論到k的生活,k的女朋友說他喜愛喝酒,每次喝酒之後,k都會跟她吵架,嚴重甚至會動手打人,K的女朋友認為喝完酒的那個K,根本不是K。與K平常和善,熱情的形象,差異甚大。所以K的女朋友不喜歡K喝酒,在K喝完酒應酬完之後,就拒絕與K有任何的互動。而且K喝酒之後自己完全喪失行為記憶,酒醒後每次都不承認自己酒後的行為。K的女朋友又無法遏止K應酬喝酒,所以趁到中心時跟我表達這件事情,希望我能幫忙說說K。
我不是很相信一個人喝酒之後會完全失去記憶,我認為這是人借酒裝瘋的藉口,我向K詢問是否喝酒會喪失記憶。K表明的確有時候不知道自己怎麼回到家的,但是他不承認自己喝酒之後有什麼奇怪的行為,他只記得他已經睡著了。當K這麼說,K的女朋友當下立刻大聲抗議反駁,眼看一場衝突即將上演。
【太子乩身的成長:三歲的太子爺】
我還沒來得及勸說,突然K的眼神一變,趴在桌上,嘟起了嘴巴,不論K的女朋友說什麼K都不回應,像是還不會說話的小孩子被媽媽罵之後,生氣卻無法表達。任性的逕自拿起桌上棒棒糖,拆起包裝紙。(此時我尚不知道他已經被附身)只是覺得K變得很奇怪,包裝紙拆呀拆的,K變得手拙總是拆不開,K的女朋友說要幫他,K卻執拗的不肯一定要靠自己。我看K拆包裝紙拆得都快發火了,我忍不住雞婆的本性就叫K把棒棒糖給我,我幫他拆包裝紙,K的眼睛散發出奇異的光芒,對著我傻笑,很開心的把棒棒糖交給我,K的女朋友在一旁覺得驚異。居然K讓我幫他,K的女朋友表示每次K「這個樣子」的時候,誰說什麼他都一概不理的。
我拆完包裝紙,把棒棒糖交還給K,K像個小孩子一樣趴在桌子上,快樂的吃起棒棒糖,旁人說些甚麼做些甚麼都不再重要,彷彿現在他的眼中只有棒棒糖的存在。五分鐘後,K拿起了第二支棒棒糖,要我幫他拆封,我拆完交給他,他舔了一口,臉部的表情作噁心狀。放下不吃了,又拿起第三支棒棒糖給我,原來他嫌棒棒糖的口味不對。一連拆了兩支,才對了他的口味。搞了半天才明白,原來「祂」只吃橘子口味的棒棒糖。
我心中暗自推想,這真是太誇張,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我疑惑得看著K的女朋友,她聳聳肩表示她也不知道,但是她很困擾,因為這樣的K跟她的溝通非常嚴重的不通電,她一直覺得K是假裝幼稚來迴避與她之間的問題。
我也覺得快30歲的人,這樣的舉止的確是很怪異,不自覺地我脫口而出。
「你這麼愛吃棒棒糖。拜託,你以為你幾歲?」本想接下去講這麼幼稚的行為也該知道節制吧!我還沒說出口,只見K眼神發亮的口含著棒棒糖笑著對我比出他的年齡。
我三歲!
三歲?現在在我眼前明明是一個快30歲的大人,但卻自顧自的吃著橘子口味的棒棒糖,像個孩子一樣的坐在椅子上,兩腳不安分的晃來晃去,這真的是一個快30歲的大人在外人面前該有的行為嗎?我試圖問K一些問題,他的回答永遠就只有笑、點頭、搖頭。跟擲杯一樣要考驗人問問題的能力!而且這樣的K對人的稱讚喜形於色,毫無遮掩,除了外在是個大人,行為舉止倒真的像個三歲的娃兒。
我也找不著與K的溝通方式,因無邏輯可循,只好暫放他去吃棒棒糖,與K的女朋友聊起天來。我從K的女朋友身上了解,原來K在家常常到半夜身體特別不舒服,而且無法睡眠,要透過酒精才能麻痺自己的身體。K的女朋友很擔心他的身體,但是兩人總是無法達成協議,所以常常吵架。
【還原本人,是誰在吃糖?】
「噁!好甜啊!Baby有沒有水?我要喝水!」
經過一連6支棒棒糖下肚的時間,K終於恢復正常醒過來了,K的女朋友幫他倒了杯水,他一口氣喝完,又要了一杯。
我好笑的看著他說:「你不是很愛棒棒糖嗎?」
K表示平常的他根本不愛吃甜食,他喜愛吃的是口味重又鹹的東西,尤其偏愛海鮮,而且K認為「愛吃糖是小孩子的行為」。
哈哈!這可有趣了,那剛剛那位拼命吃糖的3歲傢伙是誰呢?
K與K的女朋友眼神交會了一眼,K的女朋友對他無奈的點點頭。
「祂又跑出來了?」K說
「什麼叫祂又跑出來」?我等著K給我個合理的解釋。
K才支吾的告訴我,他家宮廟說他是「太子的乩身」。而他不是很願意當乩身,今天也不知道為什麼,太子就來了。
我心想原來剛剛那為愛吃橘子棒棒糖的小孩,就是太子。我因為自己少有接觸宮廟的機會,我還是第一次親眼看見所謂的神靈附身。心中還著墨著不知道是真是假,話還沒出口。
K就很直接的告訴我說「是真的啦!而且太子很喜歡妳。」
太子很喜歡我?你又知道了?我心中犯滴咕,對他的陳述不以為然。
K表示太子從來沒有這樣跑出來過,而且今天「太子」很開心。
我好奇的詢問K,太子如果真的附身在他身上,那他的神識在哪裡?K說他自己的意識很清楚整個過程,只是抵不過太子的力量,他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在太子不停吃糖的時候,他心中的OS不斷,因他不喜歡吃糖,但是太子才不管他,一定要吃到開心才肯離開。
K說太子常常來吃糖,K的女友在旁邊點頭附和。還表示有時她為了找對的口味的糖,要跑幾家店才能收集到足夠的量。
真有這樣的事情?這是雙重人格還是真有神靈的力量操控?我倒是引起我無限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
【通靈vs 24個比利】
K的情況讓我想起美國一個實際案例《24個比利》多重人格的故事,說明人為了自身的生存安危,而分裂出不同、複數的「人格」。而這樣的人格出現往往是為了保護主要人格不受到傷害,而讓主要人格呈現沉睡的狀態,避免去面對主要人格不想面對或者無法面對的事實或傷害。多重人格產生的原因大多源自於家庭。其他的所謂靈的部分就仍屬於人神秘未知的部分,仍無法歸納整理出一套系統。
K的人格轉換很明顯的識為了避免與女朋友的衝突,但是為什麼自身意識清楚卻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我很單純的判斷他有許多不願意面對的壓抑。而K的家庭互動方式是第一個要面對的問題。我深入了解K喝酒的起因,K告訴我他很年輕就賺了不少錢,而他的家族總是喜歡拿學歷比較成敗,他學歷不高,但是他年輕時月收入強過家族那些高學歷的堂兄弟們,所以那段時間他很風光。一直到他20歲開公司失敗,負債累累,然後感情同時又再次挫敗,公司倒閉前後他的公司夥伴又往生,他無法承受這些打擊與家族、家人的眼光,所以他有 一兩 年每天都在酒精中度過,他發現只要他心情不好酗酒,他的家人反而會關心他,對他很好,而他蠻享受這樣賠上身體換得的關心。所以即使不喝醉,小酌也已成了他的習慣。
後來有一天他發現自己的身體不喝酒的時候,居然會不自主的抽蓄抖動,他才警醒事態嚴重。他的身體已經承受不住這樣的折磨,開始盡量少喝,想要重新振作自己的事業,演變到現在是他的身體總是不舒服,這疼那疼的,看了許多醫生也都無效,尤其他在自己家中子夜一過身體總是疼痛到他要喝點酒才能入眠。在女朋友家休息就不需要酒精幫忙入睡。
我能理解K的生命歷程中的辛苦,也與他分享我自己的生命故事,我向他表示沉浸在非人的遭遇與過去的痛苦,是沒有意義的事情。要超越過去的侷限需要勇氣與決心。知識與行動是輔佐人成長的兩大必備的工具。我問K願不願意加入超越過去侷限的行列?還是喜歡過著每天唉唉叫的生活?他說他想選擇前者,但是唸經沒有用,他的家人也沒有對他比較好,我告訴K光是想是沒有用的,況且念經典是要開悟自己而非寄望他人改變,K沉默不語。我表示他必須用行動表示他的決定,決定要讓自己內在長大,於是我開了一堆我讀過的書單給他。
「這些是你的藥引,吃不吃隨你。」
「不准再喝酒。小酌也不行。」
「做不到,你就不用來了!」
我開了一堆的條件。
K瞪大了眼睛「為什麼?來走走看看也不行嗎?」
「不行!」
「為什麼不行?」
「你身體太虛,喝酒破壞你的身體。身體不好的人,氣就弱了,何況你是敏感體質又帶乩在身。」
「太子很喜歡妳耶!」K不滿的大喊
「太子是神,神愛世人,祂喜歡任何一個人都是正常的。所以沒有為什麼!我想知道你到底有多想超越過去的侷限,你自己看著辦吧!」
我很小人的拿見面做為威脅他去行動的藉口。我想如果是一般人早就甩頭而去,才不會理我開的條件,我又不是他的誰,但K對我有太多的愛慕,加上K說太子很喜歡我,我想知道那位太子到底是真的神靈還是只是個人的多重人格之一。有沒有辦法讓K內在整合一點,理性不受莫名人格的操控是我想達成的目標。也是我個人經驗的鍛鍊,於是我加入了這場宇宙安排的力量遊戲。(未完待續)
下篇故事-真附身假附身-4
下篇故事-真附身假附身-4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