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3的文章

『幫助』者的迷思

圖片
『幫助』 -- 國語辭典釋義: 替人出力 、 出主意或給予物質上 、 精神上的支援。 相似詞 :幫忙、扶助、扶持、協助。 相反詞:『干擾』。 今天特地搬上國語辭典做為文章的開頭,想對一些熱衷於幫助但卻不得其門而入或者好心幫助卻適得其反的朋友們提個醒。 長期在服務過程中遇到最不易溝通的狀況之一,幫助者的搗蛋可以算得上是最難被承認與釋放的。 舉例: 當甲方一直想幫助乙方,乙方卻未曾提出需要甲方的幫助甚至抗拒甲方的幫助,而甲方堅持乙方需要『幫助』時,到底真正需要幫助的是甲方還是乙方? 甲方是真的在協助乙方還是干擾乙方? 甲乙雙方的互動可發生在各種關係之中,親子關係、夫妻關係、朋友關係 …… 等。 關係上的糾葛也由此失衡而起; 若幫助是真正的幫助,關係趨向於平衡與緊密和諧 ;若幫助之名的背後真相是干擾,關係會趨向於緊張壓力與迴避。 大多時候情況是明朗可見的,問題是幫助者的干擾停得下來嗎?事實上在大多時候我們知道位居『幫助者』回應他人的需要,適可而止的支援與協助,是可以帶來雙方更良好的互動!可以確定的是我們都很喜歡那種感覺。但若在一個關係中有人是『位居幫助者上癮』的患者,即使他人不需要協助卻仍要找出對方需要幫助的地方,那就麻煩了。 幫助者在關係中扮演主導的角色,當弱勢的一方尋求協助,幫助者是很好的依靠。但是當弱勢的一方也逐漸強壯不再需要協助時,主導關係的幫助者需要學習信任對方之外,也需要調整對待彼此關係的方式。若主導關係的幫助者調整不過來,也不放手關係中的主導權,就變成變相的以幫助之名,強迫對方處於弱勢,此時原本的善意協助的幫助,瞬間轉變成扼殺彼此之間良好關係的兇手。 沒有人喜歡永遠處於弱勢,反而都喜歡當幫助者,因為當幫助者帶給我們自我精神上的滿足感與成就感,覺得自己是有能的,可以給予的。 問題是沒有人是全能的 , 即使是幫助者有的時候也必須承認自己有某些需要被幫助的需求 ,正因為如此才有所謂的『互相』,互相讓關係得以延續。講白了,就是我需要幫助的時候你協助我,你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協助你,兩方之間的幫助者角色是能夠互換而非有人獨占一角的。如此才能達成真正的『幫助』,而不進入到干擾破壞關係的層面。 在過去累積的諮商過程中,遇見許多在關係中非常樂於付出的『幫助者』,充滿著愛心,擁有許多朋友,他們...